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,“优先发展农业农村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”被重点强调。在农业农村“优先发展”之中,秸秆环保产业则可以成为一项重要选项。据调查统计,我国平均每年秸秆产生量约10.4亿吨,农作物秸秆产量大、分布广、种类多。但随着秸秆产生量逐年增加,秸秆随意抛弃、焚烧现象较为严重,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。面源污染主要由土壤泥沙颗粒、氮磷等营养物质、农药、各种大气颗粒物等组成,通过地表径流、土壤侵蚀等方式进入水、土壤或大气环境,造成环境污染。
开展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,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、带动农业产业兴旺、建设生态宜居乡村、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意义重大。近年来,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。2017年,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“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”;2021年2月,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》提出“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”;3月,国家发改委在《关于“十四五”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》则提出“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,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提质增效,不断拓宽秸秆原料化利用途径”。
在秸秆产量实现行业规模和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,秸秆环保产业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。例如,在秸秆综合利用相应环节缺少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,扶持政策有待完善;一些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还存在技术标准和规范不明确,科技含量较低;目前秸秆收储运服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,收储运体系不健全;秸秆综合利用可推广、可持续的秸秆利用商业模式较少,龙头企业培育不足;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在科技创新、产品研发、原料采购和人才培养等领域缺少资金支持等。
可降解秸秆环保餐具产品
对此,建议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秸秆环保产业发展的支持,同时产业自身也需要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。
——发展产业联盟,引领行业标准。秸秆产业发展联盟是由秸秆综合利用相关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、金融机构和行业组织组成,发展秸秆产业联盟,对协同创新攻关、引领行业标准具有重要意义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秸秆产业联盟的作用,积极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,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学研用体系,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。
——规划产业园区,完善产业链条。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秸秆产量,按照“科学规划,分布落地,高效利用,持续发展”的原则,建设秸秆产业示范园区,有效促进乡村振兴、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。同时,可以通过打造若干个符合市场规律的、完整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,培育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秸秆产业新集群。
——骨干企业示范,带动引领作用。骨干企业是乡村生态振兴发展的领头羊,中央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着力通过骨干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,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,全面激活秸秆产业链。培育具有产业带动能力、掌握核心技术、市场占有率高的综合利用骨干企业,发挥带动引领作用。
可降解秸秆工业包装内衬产品
——加大科技支撑,突破关键技术。有关部门应鼓励秸秆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,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力度,重点突破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。
——产品推广行动,纳入政府采购。提取农作物秸秆纤维,通过新工艺生产成可降解秸秆工业包装内衬、环保餐具、日用品等。有关部门可将秸秆环保产品推广使用,纳入节约型机关、绿色学校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,加大秸秆环保产品在全社会的应用和推广。